【行业洞察】半导体材料(下)| 半导体自由贸易环境持续恶化,国内产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

2023-06-21




■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胡世明

背景简述

近年来,华为、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分别是中国最先进的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存储器芯片)先后被列入美国政府的实体清单,使中国半导体产业遭受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2021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随着半导体行业走向成熟以及竞争环节产生剧变,世界半导体产业政策也进入密集出台期。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欧洲芯片法案(A Chips Act for Europe)、日本半导体援助法、韩国K-半导体战略、中国台湾产业创新条例等陆续落地。


政策主要围绕“强化自身供应链”和“加强研发力度”两条主线,纷纷加大本土晶圆制造力度,驱动配套半导体材料需求持续上升。



01

各主要经济体加入芯片竞赛

产业竞争持续升温


美国加大本土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巨无霸级的“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整体涉及金额约2800亿美元。一是未来5年向半导体行业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为企业提供价值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抵免,鼓励企业在美国研发和制造芯片。二是在未来几年提供约200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支持(不限于半导体)。三是加入“中国护栏”条款,禁止接受财政补助的公司在中国新建、扩大先进制程芯片,期限10年。从政策成效看,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已陆续在美建设芯片工厂。


欧洲加紧先进技术突破,谋求半导体市占率翻倍。4月18日,欧盟430亿欧元《芯片法案》敲定协议。根据欧盟委员会2023年2月公布的《芯片法案》,到2030年,欧盟拟动用超过43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有资金,支持芯片制造、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并大力建设大型芯片制造厂,将芯片产量在全球的份额从目前的约10%提高至20%。


02

半导体自由贸易环境恶化

国内政策资金支持持续发力


在全球半导体发展过程中,美国优势很大,涌现出了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巨头。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为国外企业提供了开放的发展环境。


然而,美国直接打破了半导体行业自由贸易的局面,开始实施限制并不断加码,并将单边制裁升级为全球性多边管制。从2016年的“中兴事件”、2019年对华为实施芯片禁令,到组建芯片四方联盟(Chip 4联盟),联合日本、荷兰达成共同禁止对中国出口深紫外(DUV)光刻机等芯片制造关键设备的秘密协议。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制裁力度,阻止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动作变本加厉。


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的战略需求紧迫。从未来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看,国产替代必然是不留死角的全面国产替代。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专项政策和鼓励措施,为半导体材料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基础和市场化条件。


 国家层面

2020年3月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二期开始实质投资,注册资本2042亿元,投资方向上更加偏重上游材料行业,为半导体材料行业提供新一轮资金支持。


2020年8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进出口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市场应用政策、国际合作政策等8个方面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也同样惠及半导体材料行业。


地方层面

从地方来看,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在持续加码。2023年4月,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上海化学工业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扶持实施办法》。上海化工区三类化工项目,首先是支持突破关键技术的电子化学品项目引领发展,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3000万元。


广东省于2020年12月设立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规模200亿元,主要投资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项目;目前二期正在筹备中,基金规模达300亿元。基金期限长达17年,母基金可直接投资公司,涉及汽车芯片、半导体材料设备、化合物半导体等主题。二期基金在投资退出后可向被投企业让利60%,旨在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和优质企业投资落户。



化信观点


面对不断恶化的中美关系,特别是在欧美都推出数百亿美元补贴计划之后,预计中国将制定强有力的半导体产业政策;设定务实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困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好组织作用,引导长期投资,帮助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


美国的“芯片禁令”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国内市场资源,在国内市场牵引的推动下,半导体材料行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国产化进程将提速。


半导体材料企业需要强化创新驱动,逐项突破,持续提升整体水平。随着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战略的推进,中国半导体材料企业将与本土半导体制造公司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实力。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行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