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产能扩张明显?ABS树脂行业过剩局面显现端倪!

2024-05-30






■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肖书筠、宋骄杨


背景简述

ABS树脂是由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三种单体共聚而成的热塑性聚合物,是介于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之间的一种高分子材料,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

丙烯腈为ABS树脂提供耐化学性、耐酸碱性和热稳定性等性能,丁二烯可提升ABS树脂的韧性、电性能、低温延展性和抗冲击性,苯乙烯为ABS提供耐磨、耐热、耐老化性能和易加工性。


ABS树脂将三种单体的多种性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因此,ABS树脂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办公设备,以及建材、日用塑料制品等领域。


01

中国ABS产能扩张明显,供需错配使市场进入供应结构性过剩


2023年,全球ABS总产能1574万吨/年,同比增长22%,产能增量均来自中国大陆地区。全球ABS产能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地区产能占比达85%,尤其是2023年中国产能迅速扩张,带动亚洲地区产能进一步增长。全球ABS产能在其他地区也有分布,例如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但份额均不超过10%。


从企业来看,世界ABS产业集中度较高,2023年产能排名前三的奇美、LG和英力士,合计产能488万吨/年。


从1975年兰州石化公司建设的国内首套ABS装置投入运转起,中国ABS行业发展近50年,经历过行业开工率不足、大量进口产品的局面,后来跨国公司及台资企业表现良好,至2021年行业开工率已很高,目前国有企业紧跟其后,已到成熟期。在“减油增化”驱动下,ABS产能仍扩张明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供应不足的局面,但产能增速明显快于需求增速,供需错配导致近年价格、利润的下降较为明显。



由于2023年国内ABS有效产能大幅增长,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叠加低盈利、销售压力等影响,ABS厂家开工积极性下降,年初新投产的几个新装置开工率提升进度也相对缓慢,导致2023年开工率下降。


中国大批炼化一体化、“减油增化”项目为建设ABS项目提供了充足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原料,加上前几年行业较高的盈利水平,以及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考虑,多个企业加入ABS行业,开启配套下游ABS装置计划或是扩建装置开发高端产品等。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24-2028年中国ABS在建拟建项目产能总计约290万吨/年。预计大量新项目投产将使ABS行业处于供需失衡状态,行业过剩局面逐渐凸显。


02

乳液接枝掺合法成为目前主流生产工艺


ABS树脂的生产方法包括乳液接枝掺合法和连续本体法两种,其中,乳液接枝掺合法技术成熟,易实现大型生产,是目前主流的生产工艺。


乳液接枝掺合法可生产出光泽度更高、多样性更佳的ABS树脂,应用范围更广,中国超过70%的ABS树脂生产企业采用乳液接枝掺合法,如LG甬兴、镇江奇美、宁波台塑等头部企业


连续本体法生产流程简单,但其生产的橡胶粒径大,在塑料抗冲击性和光泽表现度方面弱于乳液接枝聚合法,因此其下游应用领域受限,中国仅少部分ABS树脂产能采用连续本体法生产方式,应用公司包括中石化英力士苯领、上海高桥、北方华锦、盛禧奥及广西长科等。



03

中国ABS进口依存度逐年下降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进口ABS。2023年,中国ABS进口量首次降低至110万吨以下,为108万吨,同比减少21.5%。与此同时,国内ABS出口量增长明显,总量为13.9万吨,同比增长71.7%。主要原因在于中国ABS产能大幅扩张,供应量大幅增长,目前总产能远超周边主要产销国;另一方面,2023年国产ABS市场销售价格远低于进口料,加之国产ABS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价格及品质均对进口料形成极大冲击,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国内产品转向出口。



2023年,化工品市场大环境疲软,伴随着国内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及存量产能的不断消化,ABS行业供需失衡,压力渐增,供应量增速远远大于终端消费增速,跨区域货源竞争持续拉低全国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除三季度价格有一定上涨外,其余月份价格持续走低,2023年末均价已处于3年内最低点。


2023年是ABS近5年盈利能力最弱的一年,平均利润-537元/吨,年均毛利率-5%。由于ABS价格下跌幅度高于其原料价格下跌水平,所以从2023年初开始利润就不断缩水,ABS行业全线亏损。在低盈利压力下,对规划项目落地也带来较大压力,2023年内部分拟在建项目推进速度放慢。



化信观点


近年来,我国ABS市场需求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明显带来生产企业增多,同时进口产品大幅增长,并有一定出口。预计2024-2028年,我国ABS消费量年均增长3%,产能年均增长6%,产能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此种供需错配会影响全行业价格和利润。未来部分生产企业盈利能力弱甚至亏损,近300万吨/年规划产能的落地实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行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