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简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橡胶轮胎产业作为汽车重要配套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规模。2024年全球轮胎产量超过20亿条,随着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未来仍将保持每年4%左右的增速。随着轮胎使用量的持续上升,废轮胎的产生量也快速增加。2024年,全球废轮胎产生量约4200万吨,其中回收量约3100万吨,回收率为74%。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2024年轮胎产量11.8亿条,废旧轮胎产生量约3.7亿条,总重量超过1640万吨。然而,中国废轮胎回收利用行业落后,回收量仅820万吨,回收率约5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同时也有很大发展潜力。
轮胎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三大环节:轮胎的生产、轮胎的利用及废轮胎的梯次利用。轮胎生产企业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轮胎的利用也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轮胎废弃后的收集和下游梯次利用方面,废轮胎收集企业将使用过的报废轮胎从汽车4S店、汽车修理厂及拆解厂收集后,卖给下游的废轮胎梯次利用企业。
物尽其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不同企业对不同等级废轮胎进行梯次利用,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废轮胎的价值。品质较好的废轮胎直接进行翻新利用,中等品质废轮胎可用作生产再生橡胶和胶粉,劣等品质废轮胎被热裂解生产裂解油、炭黑等。然而,中国的废轮胎收集及梯次利用行业成熟度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收集环节存在收集效率低等问题,在循环利用环节存在不同利用方式争抢原料和缺乏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等问题。

中国废轮胎回收利用情况
中国废轮胎回收现状
(1)回收现状
2020-2024年,国内废轮胎回收量从645万吨逐渐增至820万吨,年均增长6.2%。由于市场缺乏管理,众多中小企业哄抢废轮胎,导致行业存在“吃不饱”的现象。企业为了获得废轮胎资源,采取加价收购的竞争手段,废轮胎回收价格从2020年的1050元/吨快速攀升至2023年最高的1969元/吨,随后在2024年略微下降至1840元/吨,反映出国内废轮胎回收市场的供需矛盾持续加剧。

目前,废轮胎的回收主要依靠个体商户或小型公司从汽车维修厂、4S店和汽车拆解厂等分散来源进行收集,然后经过层层的汇集,形成一定的量后再向废轮胎循环利用企业进行销售,存在着废轮胎的收集效率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头部热裂解企业通过自主发展的经销商和代理点等方式直接进行获取,以保证废轮胎品质的稳定性和成本的竞争性。该方式平均回收半径约500公里,极限可达700公里,每日回收量在300-700吨之间。
从废轮胎的裂解利用角度来看,不同种类的废轮胎适合生产不同的下游产品。电动摩托车胎和小钢丝胎成本低且出油率高,适合生产热解油;大钢丝胎则更适合生产炭黑。2023年,电摩胎、小钢丝胎和大钢丝胎的价格分别为1200元/吨、1600-1850元/吨和1900-2200元/吨。总体来看,由于企业普遍缺乏炭黑深加工项目,企业更倾向于购买电摩胎和小钢丝胎。
(2)回收预测
2024年2月,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明确规定废轮胎热解应采用连续自动化生产装备;同年4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提到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以下简称“出售者”)向资源回收企业销售报废产品,符合条件的资源回收企业可以向出售者开具发票,即反向开票。随着废轮胎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推进,未来废轮胎的回收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有望得到缓解。预计到2028年,全国废轮胎回收量将达到1350万吨,2024-2028年回收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3%,废轮胎回收单价下降至1350元/条,市场规模扩大到182亿元。
中国废轮胎梯次利用现状
在中国,废轮胎梯次利用方式中,轮胎翻新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国内有成熟的经验,2024年在梯次利用方式中占比达23%。通过翻新,废旧轮胎可以被修复并重新使用,主要适用于尚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轮胎,不仅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还节约了资源。
再生橡胶是目前最主要的梯次利用方式,废旧轮胎经过冷冻、粉碎、精炼后,使其具备新的使用性能,用于生产新的橡胶制品。胶粉方式占比约10%,废轮胎加工成橡胶粉末后可以用作道路铺设、运动场地等领域的材料。
废轮胎的热裂解是近年来受到关注较多的废轮胎梯次利用方式,该方式通过高温裂解将废旧轮胎转化为裂解油、炭黑等产品,裂解油主要用于调制船用燃料油、柴油等燃料,炭黑作为原料用于橡胶和塑料等工业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热裂解的处理量显著增长,在2024年已达到172万吨,同比增长18.6%。此外,裂解油和裂解炭黑的产销量保持稳步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但该产品污染严重,发展受到限制。

中国废轮胎热裂解市场现状及预测
1
废轮胎热裂解现状
废轮胎回收产业链中的热裂解端作为重要的处理环节,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2024年,国内废轮胎热裂解行业的开工率仅为20%,整体表现为产能极度过剩及运行效率低下等状况。目前国内有80%的热裂解企业仍采用间歇式设备进行生产,不仅生产效率低,还存在稳定性不足、产品质量不佳和安全环保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另外,间歇式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下游缺乏高附加值应用,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法实现盈利。只有头部企业在标准化生产设备支持下,能够勉强维持运营。
目前废轮胎裂解的主要产品为裂解油和炭黑,次要产品钢丝纤维和裂解气占比较小。裂解油主要供应能源企业,用于船燃等油品的调制,但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探索裂解油的化工利用;炭黑中的低品质产品用于和煤炭掺混燃烧,部分高品质产品只能向下游研磨厂进行销售,目前废轮胎裂解头部企业开始逐步布局炭黑的深加工领域;废钢丝流向钢铁厂作为废钢回收利用;裂解气多用于企业自用,较少对外销售。疫情期间,废轮胎裂解市场虽有所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疫情后交通运输的恢复,废轮胎裂解油和炭黑的产量已超疫情前水平,市场需求也逐步恢复。
2024年,约172万吨废轮胎采用热裂解方式回收,产出裂解油74万吨,同比增长21.3%,2020-2024年年均增长14.5%;产出裂解炭黑64万吨,同比增长23.1%,年均增长19.9%。
2
废轮胎热裂解预测
尽管废轮胎的梯次利用方式多样,但热裂解产品的高附加值应用逐渐成为废轮胎处理的主要方向之一。裂解油除了传统的能源利用外,目前已经出现部分企业探索以其为原料加工化工产品从而提升盈利能力。裂解炭黑广泛应用于橡胶制品、塑料、涂料等行业,这些领域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具备显著的经济价值,裂解企业通过建设炭黑深加工能力,未来也将在炭黑产品方面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与传统的轮胎翻新、再生橡胶和胶粉相比,热裂解的潜在收益明显更高,也更加符合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
整体来看,热裂解在废轮胎梯次利用中的地位将持续提升,未来其市场占比也有望进一步增加。预计2028年热裂解在我国废轮胎梯次利用方式中占比将提升到25%。
中国废轮胎热裂技术分析
废轮胎热裂解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土法炼油阶段、间歇法热裂解阶段和连续法热裂解阶段。
01
土法炼油
早期的土法炼油由于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廉,成为废轮胎处理的主要方式。这种方法通常是将废旧轮胎放入铁罐中,经过8-10小时的高温加热后,将钢丝和杂质沉积到底部,而较轻的油则浮于顶部,通过油料流出而进行收集。但土法炼油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已经被明令禁止。
02
间歇法热裂解
随着技术的进步,间歇法热裂解开始被采用。废轮胎无需预处理,直接放入裂解炉内,在微负压和低温缺氧的条件下进行热裂解。热裂解过程中,需要开炉人工取出废钢丝,且需要配置除尘和除味等环保设施,处理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环保问题。
03
连续法热裂解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连续法热裂解技术应运而生,相比前两者在环保和效率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废轮胎经过预处理后被切成胶块或胶粉,送入裂解炉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在微负压低温缺氧的条件下进行,并且采用连续进料、连续排渣的方式,配备密闭设备,确保了较高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这种技术能耗低、污染少,被认为是未来废轮胎处理的主流发展趋势。
化信观点
中国废轮胎回收热解利用产业链较为复杂,包含了废轮胎的收集、中间流通及热裂解处理等关键环节。尽管行业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回收体系不完善、原料端的供应不足,以及中间环节繁杂,导致废轮胎回收效率较低,供应链波动大。此外,废轮胎回收90%以上依赖大量中小商贩和个体户,层层转手使得利润被削减,且原料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近年来,部分头部企业开始通过开发回收点、与源头回收站合作,减少中间环节并提高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废轮胎的规范回收与再利用,推动产业链精细化管理,鼓励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
在热裂解环节,行业整体开工率较低,过剩产能和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严重。裂解产品如裂解油和炭黑的下游传统市场需求逐步萎缩,但裂解油作为化工产品原料和高端炭黑产品等相对高附加值的新兴市场正在逐步涌现。
未来,中国废轮胎回收利用产业的改革方向将集中在回收体系的完善、技术的升级和政策的强化。随着市场供需矛盾的逐步缓解,废轮胎回收的规模将继续扩大,市场价格将趋于稳定并逐渐下降,推动废轮胎梯次利用行业向着更加规范、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行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