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四大方面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情况,对标全球三大发达国家

2022-09-08




■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李丹丹

背景简述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粮食产业更是重中之重。对标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情况,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相关机构数据,全球农业产值较大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巴西等。考虑到洲际分布和纬度接近程度,选择美国、法国和日本作为对标对象。



01

生产结构对比


对比中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四国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粮食产量体量最大,分别达 6.6 亿吨和 4.2 亿吨。但在人均占有量方面,美国远超其他三国,达 1274 公斤/人。



从粮食产量结构上来看,美国以生产玉米为主,产量占比 69%;法国小麦产量最大,占比 75%;日本则以稻谷种植为主,占比 89%,几乎无玉米种植。



而中国玉米、稻谷和小麦产量结构相当,分别为 42%、34% 和 21%,大豆产量仅占 3%。


02

生产成本对比


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粮食生产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而农民最关切的问题是种粮成本与收益。


对比中美两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成本可以发现,2020 年中国四种农作物的种植成本均高于美国。小麦种植成本差值最大,达 659 元/亩;大豆种植成本差值最小,为 152 元/亩。



以小麦为例,2020 年中国小麦种植成本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亩均费用均高于美国;尤其是人工成本,亩均差距在 300 元以上。大豆方面,物质与服务费用相差不大,但是每亩人工成本相差 200 元左右。


人工成本是中美两国粮食生产成本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产品成本核算中,人工成本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两部分。美国农产品成本核算中,人工成本包括雇工和未付费劳动机会成本。


中国种植业规模小,劳动力投入成本大。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中国原先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出现了诸如土地过度分散、细碎化严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中国政府在 2008 年提出了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此后多年陆续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指明了方向。


农地规模经营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农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经营规模与成本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先递增再递减的“倒U型”关系。农地规模经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但前提是要建立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03

粮食价格对比


中国农产品种植人工成本高昂,导致价格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较弱。对比中、美、法、日四国粮食产品价格发现,中国的玉米和小麦、日本的大米价格处于高位,美国和法国粮食产品价格整体处于较低位置。



美国和法国农产品价格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农业补贴占比较大;二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较高,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效率高。


粮食作为大宗农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单位产品价格上,由于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运输、储存费用在价格份额中占比相对固定,所以影响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投资水平。美国和法国作为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溉、电力、道路、农业物质装备(如机械)、农业科研设施设备、农村交通运输和市场设施条件较好。这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


此外,发达国家高额的农业科研投资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农业整体产出效率和产出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发达国家还通过增加粮食产后的仓储和市场等设施投资,降低损耗、提升粮食交易便利性,引导并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日本粮食生产中,仅有大米可以自给自足,年产量在 700 万吨左右,除了满足日本国内需求还有部分出口。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变化和人口减少,日本大米消费量出现下滑,带动大米出口量增加。日本大米成本高、价格高、品质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和品牌溢价。


04

粮食贸易对比


由于自然条件、人口规模、生产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国粮食生产和人均粮食产量空间分布不均衡。粮食贸易成为调节世界各国或地区粮食供需平衡的重要途径,全球粮食贸易规模和范围日益增大。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贸易国,东欧、中亚和东南亚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地位逐渐上升,欧洲则呈下降态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粮食贸易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但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中的影响有限。



目前中国粮食进口品种与来源国较为单一。2021  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增加,其中进口大豆 9652 万吨,在粮食总进口量中占比超过 75%;同时谷物进口量也有所增加,其中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进口量较多;但其他单纯作为口粮进口的谷物则相对较少。进口来源国方面,中国大豆进口从原本高度依赖美国开始逐渐向南美集中,主要进口巴西大豆,仍旧未摆脱进口来源国单一的现状。


为保障粮食进口安全,未来或将积极推进进口品种、进口来源国多元化。中国大豆进口 90% 用来压榨豆油,未来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更加多元化,食用油种类也将更加丰富。通过调节进口大豆与进口食用油数量之间的平衡、进口大豆与进口食用油国家之间大的平衡来规避进口品种和来源地单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