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中国耕地改良修复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企业需关注哪些市场动向?

2022-12-29




■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杨树静

背景简述

自 2016 年“土十条”颁布以来,环境修复政策不断加码,2020 年 8 月,《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发布,提出加强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 19.18 亿亩,其中旱地 9.65 亿亩,占 50%,水田 4.71 亿亩、水浇地 4.82 亿亩,各占 25%。


中国耕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2(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 3.9 亩,中国仅 1.4 亩),并且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 2/3,属于土壤资源严重制约型的国家。


中国陆续推进“耕地保育”、“沃土工程”和“中低产田改良科技工程”等示范项目,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的技术路径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重点保障东北黑土区、华北及黄淮平原潮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和西北灌溉及黄土型旱作农业区的耕地质量。


01

中国耕地改良修复市场潜力较大


全国现有耕地中 31.2% 为高产耕地,46.8% 为中产耕地,余下 22.0% 的耕地基础地力较差,耕地改良空间大。其中,“三片地”(酸化的南方耕地、盐碱化的北方耕地、退化的东北黑土地)的涉及面积已经达 6 亿多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 1/3。


此外,“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的 100 个县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以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为重点,实施 100 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预计开展 1000 万亩耕地修复。


02

中国耕地改良修复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2007 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专业的土壤修复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市场上也存在少量需求,土壤修复行业开始起步。目前耕地改良修复还未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大行业,相关企业往往从事多种土壤修复业务。土壤修复可依据土地类型分为:耕地修复、场地修复矿山修复等。


目前中国土壤修复项目以场地修复居多,因其修复后拥有高的经济价值,盈利模式清晰,而耕地修复由于修复后的地块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修复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


从资金来源上来说,国内土壤修复可分为“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和“政府出资”三种模式,其中耕地修复几乎全部依赖“政府出资”。


由于尚未解决耕地修复长效资金问题,耕地修复的推广进展较为缓慢。放眼全球,耕地修复相对于场地修复和矿山修复的发展都较缓慢,如美国 1980 年颁布的《环境反映、赔偿与责任综合法》(也称超级基金法)是全球首个针对土壤污染整治修复的法案。其基本思路是“先治理,后追责”,打造了“棕地经验”,但也主要是针对城市废弃及未充分利用的工业用地修复。


中国现有土壤修复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四大类型,分别是外资公司、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及其它修复公司,存在大量的小规模企业,并且对耕地修复关注较少。


土壤修复行业代表性企业业务布局,情况如下表,部分企业已涉及耕地改良修复。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激烈,各公司都以所在省份为中心,先向周边省份拓展,逐步实现向全国业务拓展。




化信观点


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至今仅十余年的时间,市场潜力虽大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同时也存在资金紧张、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


耕地改良修复的市场化则更不成熟。面对耕地改良修复时间久、投入大的情况,新进入企业也要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和技术储备,未来耕地改良修复行业发展建议如下:


1

遵循市场规律,出台政策调节

土壤修复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服务,目前体现了政府的大量干预,但庞大的土壤修复工作根本的出路仍然在于充分市场化。政府财政能力无法承担此类开支规模,需遵循市场规律、依赖供需关系、依靠良性竞争来解决问题。涉及耕地改良修复时,因为市场调节失灵(土地产出小),需要依赖政府出资推动及主导,制定合理的推动政策。


2

开展PPP模式的多元化实践

从目前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践情况来看,存在不少误区。例如仅当作政府出资采购修复企业的服务、把 PPP 完全作为一种融资模式、合作形式较单一、合作过程缺乏协调等。各地实践尚缺乏清晰的认知及成熟的模式,需要多加强研究交流及规范指导。


3

革新业务模式

积极探索土壤改良修复的业务模式创新。例如:免费进行盐碱地改良,并获得使用权后出租,或协调作物种植工作,如种植牧草、大豆等;发展高科技农业、绿色观光旅游农业或者家庭农庄、特色小镇等。


4

促进土壤修复技术发展

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加强土壤修复技术攻关,寻求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整合,尤其是生物修复的应用。开展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总结土壤修复治理成功范例和适用模式,加快推广应用。